2012年科技工作总结和2013年科技工作安排

日期: 2015-08-09 17:20:00    来源:

    黄石市科技局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省十次党代会、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大战略”推进实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注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支撑引领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今年,我市被评为2011年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

    一、2012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面对全市整体经济形势下滑、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的不利情况,加大力度,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6.2亿元,占GDP比重15.0048%一是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加强组织协调,调整了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辅导机构,建立了科技、财政、税务协调沟通机制;制定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激励政策,对积极申报的企业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建立了领导带队上门服务制度,对重点企业逐一解决疑难问题;深入到县(市、区)基层,对100多家企业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和认定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申报服务工作,开展了“百家企业专利现场服务活动”;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2011年加计扣除额1.34亿元,减免所得税7069万元。今年,我市有71家企业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1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8家。二是大力推动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了以锻压为龙头的数控锻压装备产业、以山力科技为龙头的涂镀板产业、以三丰为龙头的智能输送装备产业、以新冶钢为龙头的特殊钢延伸加工产业及以东贝为龙头的制冷装备产业5家特色产业基地。今年,我市高品质特殊钢、数控锻压装备、节能制冷设备、智能输送装备、冷轧涂镀薄板、高效节能换热装备等6个产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三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今年,劲牌、福星铝业、振华化工和大冶有色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劲牌、宝钢黄石涂镀板、新冶钢等被评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优秀示范企业。湖北智能输送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换热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饲用植物蛋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了1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使我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8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7家。四是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能力建设。黄石科技企业加速器被认定为省级加速器试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了“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产业园”的成长路线图。积极推动黄石高新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对接合作,双方共建了“中国光谷·黄石产业园”,在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技术转移、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稳步推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及我市“农业科技促进年”为契机,大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上水平、上台阶。一是着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了7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飞云制药、徐风环保、邦之德、健丰牧业等一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了省级创新型企业标准。健丰牧业、远东麻业、紫鑫生物、鑫东生态等企业被评为农业领域产学研合作优秀企业。劲牌公司被认定为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邦之德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体系建设。实施了“阳新米茶、桐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茶油冷压榨提高出油率的技术研究”等市级科技项目,推动阳新苎麻、油茶等省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突破制约产业深加工技术瓶颈。鲫鱼苗种繁育基地与中科院水生所合作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培育和推广应用”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冶畜禽加工园、阳新农产品加工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科技园。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新选派了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林果特、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领域的4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共参与组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近100个,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品种120多个,举办培训班150余场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我市有4名科技特派员被评为省级优秀特派员,我局被评为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组织管理单位。同时,大力推进农技110讲师团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在大冶、阳新开展农技讲师团24期,培训农民2000余人。四是抓好农业招商引资。促成了武汉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年产1500吨的生物发酵产品生产线项目落户富驰医药化工产业园。该项目主要以玉米、豆粕等为原料,进行饲料、食品添加剂研发、生产及销售。项目建成后,产能达150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五是开展开山塘口生态修复竣工验收工作。目前,我局承担生态修复的9号开山塘口已实现清坡、修坡37713平方米,栽植乔木4900余株、灌木57000余株、藤本植物140000余株;完成坡底挡土墙26.5立方米,回填种植土2100立方米,燕槽法种植138.4米,并安装滴灌设施一套和挂套胶镀锌铁丝网730.75平方米,顺利通过了市开山塘口治理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三)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以创建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为动力,大力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积极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从市内外高校新选派了特殊钢、挤出模具、换热器、物流装备、机械制造、化工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25名企业特派员,派驻到我市19家科技型企业担任技术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等技术负责人,共帮助企业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5项,解决技术难题13项,申报专利26项,培训企业员工1000余人。二是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促进精特模具、华环模具、鸿达模具等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对接,筹建挤出模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我市第二届市政府产学研顾问团成员单位换届为契机,积极联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快组建我市物联网技术研究院和先进装备制造研究院。三是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出台了《黄石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在我市召开了2012年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座谈会。中心医院和湖北理工学院共同申报的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评审论证,组织推荐大冶有色公司申报有色金属冶金与循环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劲牌公司申报中药保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四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次设立了产学研技术转移项目,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以及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等科技成果。组织了我市30多家企业参加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举办了黄石市人民政府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武汉理工大学推介(拍卖)会,促成了一批高校优质科技资源来我市应用转化。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华人华侨发展洽谈会、产学研究合作洽谈会及东博会。在第十二届华创会上,我市有12个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总金额达8630万元。在东博会上,我市科威自控、晨信光电、华科新能源等企业的3个项目获得优秀参展项目奖。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的认定和登记工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11亿元。

    (四)科技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抓好市级科技项目实施。今年市研究与开发经费2350万元,共安排实施科技项目106项。其中,工业53项,经费1141万元;社会发展17项,经费337万元;农业25项,经费317万元;平台建设及政策环境补助7项,经费317万元。二是大力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1项,经费资助3068万元。其中,新冶钢申报的“大功率风电机组用轴承钢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争取资金1950万元;三得科技、金山机电等公司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6项,资助经费320万元;邦之德牧业承担的“新型优质蛋白饲料原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及“生猪健康养殖环境控制与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健丰牧业承担的“优质健康猪肉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分别被列为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三是注重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104。评选出市级科技奖励成果3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各等级奖励经费标准较往年提高了1倍。全市共有13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五)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通过两年来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验收。我市还被确定为湖北省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试点单位,是全省首批四家试点单位之一。劲牌公司被列为首批湖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大冶有色、东贝集团被列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邀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马维野司长来我市作知识产权专题报告,开展了《黄石市生物医药产业专利信息应用分析研究》课题调研。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立案查处涉嫌假冒专利案件19件。进一步完善了专利申请资助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资助范围有所扩大,资助标准大幅提高。全市完成专利申请量2683件,专利授权量1073件。

    (六)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完善修订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办法》、《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的统筹安排、科学配置,确保重点突出、实效明显。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组织开展了2008-2009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2010-2011年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中期检查工作。配合市审计部门完成了对2010年、2011年科技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建立了科技项目“黑名单”制度,对未按期结题验收的项目单位实行责任追究。同时,为确保财政科技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我局联合市财政局举办了6期“全市企业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研发经费会计处理与核算”专题培训班。

    二、2013年科技工作安排

    2013年,我市科技工作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省科技奖励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首要任务,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以科技投融资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三项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我市“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建设鄂东特大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目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4%;申报立项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项,争取项目资金1800万元;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45项,争取省级科技奖励10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亿元;培育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扶持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园区,支持3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开发10项能形成和保持工业行业技术优势的重大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30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开发、推广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新技术15项;专利申请量2500件,专利授权量800件。

    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思路及措施:

    (一)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措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同时,积极向科技部争取我市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继续探索申报国家高新区,努力推动黄石向创新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充沛、创新人才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迈进。

    (二)着力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导向,更加注重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更加注重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强化主体,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主体集聚,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协同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力争201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十二五末期突破100家,培育一批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快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与税务、财政部门沟通协作,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在大冶和阳新的落实。二是打造特色,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中的创新链为布局来组织项目,通过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强化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创新体系、公共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着眼于区域产业链延伸,扶持建设以通达模具为龙头的挤出模具产业集群、哈特贝尔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大江集团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争取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行列。三是突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对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整体谋划,进一步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对接和合作,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人才、高新成果入驻“中国光谷·黄石产业园”,推动黄石高新区加速发展。加快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产业研究机构和其他产业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发展。

    (三)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一是坚持科技项目支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大科技项目经费投入,组织实施一批市级科技研发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加强项目的组织、整合和提炼,积极争取我市一批重大研发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黄石科技型企业加速器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支持新冶钢、劲牌公司等企业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2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进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列,支持劲牌、东贝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一批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引导支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向行业、产业开放共享。围绕制冷压缩机、智能输送装备、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等产业链,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群协同能力三是优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继续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劲牌、东贝、三丰等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成长工程,不断提高企业专利和发明专利在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的比重。

    (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制定《关于加快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在产业导向、平台建设、激励机制、人才支撑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和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组织实施一批技术转移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托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建立黄石智能输送装备、特殊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划与华中科技大学协同共建黄石—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产业园。积极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各类产学研洽谈会、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便捷渠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网”,筹建“全市技术转移及技术合同登记库”、“全市企业采购(吸纳)技术合同数据库”、“全市企业研发成果备案数据库”三大基础管理库,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畅通渠道。

    (五)注重促进农社领域科技进步。加大农业和民生科技投入,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围绕畜禽、水产、特色蔬菜、油茶等产业链条内的科技创新需求,建立从新品种培育、种苗繁育到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的优势特色农业科技产业链。积极推进标准化种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大对农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创新示范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引导科技资源向生产一线聚集。力争大冶陈贵镇堰畈桥村列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村,协调支持军垦农场挂靠武汉南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整合我市畜禽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继续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有效整合我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业技术协会、农村基层技术服务站等现有资源,形成政民共建、资源共享、市场运作、机制灵活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通过资金、专利技术入股、领衔创办等多种方式,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带领农村企业发展。三是推进民生和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围绕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培育东贝机电、徐风环保等一批节能减排骨干企业。加强民生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常见病、疑难病和地方性疾病的医疗及护理技术研究;在公共安全领域,支持动植物疫病的监测防治技术、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和工农业生产安全技术开发推广。

    (六)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着力点,集中抓好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一是完善科技人才政策。紧紧围绕《黄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部署,抓紧实施《黄石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创新完善科技人才培育开发政策、评价激励政策、流动配置政策,以体制创新吸引人才、项目实施培育人才、平台建设凝聚人才、产业发展开发人才、环境优化保护人才。二是大力引进创新人才。配合市委组织部门实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加快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引进。三是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家和企业创新团队创新创业。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要领域方面的科技领军人物,建设一批善于攻坚、能够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

     

COPYRIGHT 黄石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局版权所有

黄石市科学技术局主办  黄石市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承办

联系电话(传真):0714—6223894  地址: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团城山广州路21号1号楼

鄂ICP备16019653号  网站标识码:4202000032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邮编:435002

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