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日期: 2015-08-09 17:25:00 来源: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发展的有关精神,按照我市“三大战略”的目标要求,制定《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的基本评估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科教兴市”战略摆到了推动黄石发展的五大战略之首,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进步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科技项目实施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各类重大科技项目328项,投入项目经费1.1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09%;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53 项,争取项目资金1.2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47%。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78项、攻克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80多项,研发出了科技新产品265个,开发、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模式120项,开发农业新品种、新产品43个。
“十一五”期间,全市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73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7项,国际先进水平86项,国内领先水平151项,国内先进水平12项,发明、标准、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6项。共有59个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东贝研发的“L系列环保节能节材型电冰箱压缩机”、华新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武汉理工大学与锻压公司合作研发的“造船重大装备机械手肋骨冷弯机的创新与应用”三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50余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2家。共有200多家企业、28家社会事业单位与77所高校、35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26个,建成博士后工作站3个,博士后产业基地5个,中试基地16个。
3、高新技术产业克难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是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重新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5家。
4、专利工作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了企业专利战略示范工程,确定新冶钢等50家企业为全市专利战略示范企业。广泛开展了企业专利“扫零”工程,全市有70多家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的突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建立了专利信息平台。全市共申请专利7200件,授权专利2800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
5、科技服务能力日益增强。我市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建立了15家面向社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有4家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6家区域性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了软件、建材等5家专家对接工作站。搭建了先进设计与制造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科技项目库、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库和科技人才库。
6、科技进步工作得到肯定。在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黄石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市六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考核。大冶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城区。2009年,黄石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和全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背景条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催生的产业革新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威胁人类的生态危机迫使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发展新的模式。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面对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二五”是黄石实现振兴崛起、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三大战略”的宏伟目标是黄石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自主创新。因此,必须把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科技工作在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黄石科技进步和创新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优越环境,集聚了较为雄厚的科技资源,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科技投融资渠道不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优、创新型科技队伍人才不足、科技支撑经济力度不够等方面,这些制约因素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正在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克服。
三、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服务科技园区建设及产业集群发展为主要方向的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构筑科技和金融结合、产学研用合作、知识产权制度应用三大科技支撑平台,不断提升支柱产业共性及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科学技术对改善民生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三大战略”目标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1、资源集成,突出自主创新。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和产学研用合作相结合,以我市产业优势为基础,广泛集聚省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统筹协调,合作联动,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合力。
2、统筹发展,突出战略重点。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从优势向强势、从传统向高新转变。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元并进,突破性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支撑转型,突出产业升级。以“两示范一试点”为契机,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培育可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关键技术领域的局部跨越为目标,重点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创新求发展,推动经济驶入新的增长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深化改革,突出体制创新。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吸收借鉴先进创新机制,促进全市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发展主要目标
(一)综合目标
通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到 2015年,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确立,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升,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投融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主要科技指标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使黄石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二)量化目标
1、科技投入指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规模以上企业不低于1%、大型企业不低于2%、高新技术企业按年销售收入不同分别不低于3-6%;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占同级财政年度支出比重达到1.5%以上。
2、科技成果指标
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00项;掌握支柱产业关键技术100项。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幅10%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12件以上,国外专利申请实现新的突破;专利授权量年增幅15%以上,万人专利授权量4件以上;企业专利占申请量的50%以上,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6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经重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
4、创新主体建设指标
力争1家企业跻身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行列,省级创新型企业发展到2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扩大到4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24家。争取10家以上企业进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行列;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5、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指标
建设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培育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
6、科技人才建设指标
10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30家企业进入市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引进和培育100名综合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创新带头作用强的技术创新高端人才。
五、重点科技项目
发挥政府科技项目计划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项目建设的主体作用,集聚一切优势科技资源,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大幅度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技术起点高、高端延伸能力强的科技新产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支柱工业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及重点技术工程
围绕提升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技术结构换代、产业链延伸开发和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解决支柱工业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突破技术瓶颈,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发展。
1、机电产业
①新型高级轿车与高速列车刹车片。以黄石赛特公司为重点,开发新型高级轿车与高速列车刹车片。实现在NVH(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和环保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满足轿车与列车高速化的技术需求,产品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形成年产3000万片生产能力。
②高效节能节材型压缩机。加快黄金山东贝工业园建设,完善新型高效节能节材制冷压缩机制造技术,突破多项原创性核心技术,实现在COP值(能效比)超过1.61基础上,与目前国际、国内同等气缸容积的压缩机比较,单台节材3公斤,体积缩小13.5%,重量减轻27%,节约成本30元,使产品成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年产4000万台能力。
③新型高端专用电缆。依托湖北航天电缆公司,以提高产品绝缘、抗电磁、耐候和环保性能为技术发展方向,发展为军事装备、航天装备、深海探测和核电站等配套的特种电缆。加快实施中国航天总公司投资的特种专用电缆量产工程,建成国内重要的军事、航天和核电站用电缆研发生产基地,形成年产40万千米规模。
④大直径耐高压球墨铸管。以新兴管业公司为基地,发展大直径、高抗蚀、复合型新型球墨铸管,建成中南地区技术工艺水平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大直径耐高压球墨铸管制造基地。实现产品抗拉与耐压性能优于钢管,而使用寿命是钢管的5倍,预期形成年产60万吨生产规模。同时,开发专用大型蝶阀,达到年产2万套能力。
⑤精密轴承净型制造技术。以哈特贝尔公司和精特轴承公司为基地,开发国内领先的冷碾扩净型制造工艺,发展用于高档小车、电梯和大型精密装备的精密轴承总成。实现生产效率提高30%,节约材料20%,形成年产2000万套高端轴承规模。
2、纺织服装产业
①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纺织行业引进推广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使应用规模达到1万锭,实现采用低等级纤维原料及下脚料生产高品质纺纱。
②新型高效纺纱织造技术。引进开发清梳联技术、先进引经引纬技术、细络联技术,发展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生产工艺。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比重。
③新型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用于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新领域的产业用纺织新产品。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纺织复合材料。发展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和汽车装饰用纺织材料。
④新型化纤服饰材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研发。
⑤纳米、银离子改性高档西服面料。锦绣公司在开发成功纳米、银离子高档西服面料生产核心技术基础上,加快规模化生产步伐,大幅度提高毛纺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实现产品全部出口。形成年产200万米生产能力。
⑥女装数据库。以美岛公司为依托开发女装数据库,实现在国内首次根据地域、文化和体型等个性化特点对版型进行归类和综合,能进行服装实时版型优化、预期满意度和舒适度仿真以及版型快速敏捷设计,建成中国乃至东亚的首家女装生产设计中心,基于网络面向全行业进行版型技术服务的平台。
3、冶金产业
①精密超长不锈钢管。依托新冶钢公司钢管制造技术和装备优势,开发高洁净度特殊钢冶炼技术、成分微合金化控制技术和双真空精炼快锻技术,进行混炼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用于超临界发电机组的高压锅炉用管,用于深海石油的高精度超长钢管和大规格、高精度液压装备用管,形成年产20万吨规模。
②超级工模具钢。由新冶钢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研发,发展综合机械性能在国内大幅领先的超级工模具钢,实现与传统模具钢相比冲击韧性提高40%,模具使用寿命提高30%,产品技术性能在国内领先,改变高端模具钢依赖进口局面,形成年产40万吨能力。
③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快建设省级涂镀板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附加值方向发展,开发和掌握薄板复合材料宽幅薄涂层生产技术、控制锌花技术和改善控制板型等关键技术,掌握高强度、高耐候性和具备自洁抗静电特殊功能彩涂板产业化生产技术。使建筑用高强度彩涂板、自洁功能彩涂板、抗静电彩涂板和符合欧盟环保标准电器用涂镀板等新型高性能产品规模达到40万吨,建成国内重要的特种功能高档彩涂板生产基地。
④深部矿产勘探开采技术。以大冶铁矿、铜绿山铜矿和丰山铜矿为基地,发展深部矿产勘探开采技术,加快开发接续资源。通过集成卫星遥感、空中航测、爆破地震、深部钻探等综合技术,使目前工业矿体勘查深度由不到500米推进到1000米以上,力争使相应重要矿山服役年限提高20年。
4、建材产业
①新型特种水泥。以华新集团黄石基地为重点开发新型原料预均化技术、低环境负荷原料利用技术、新型助磨剂生产技术、悬浮预热与预分解技术,促进水泥品种向高功能、多功能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发展市场急需的早强、高强、防渗漏等特种水泥。形成年产100万吨规模。
②高性能免煅烧水泥。以华新集团黄石基地为重点,开发高性能免煅烧水泥生产技术,取得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可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和尾矿,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抗碱集料反应性和低水化热性能。与传统生产工艺相比节煤70%,节电30%。
③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以提高产品自动化和清洁生产水平为方向,以华新集团为骨干,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干法水泥生产线通用化水平,开发新型原料预均化技术、低环境负荷原料利用技术、新型助磨剂生产技术、悬浮预热与预分解技术、新型高效除尘和噪声防治技术,实现产品由自我装备向为全行业干法水泥技术改造服务,建成国内主要的大型干法水泥生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50台(套)。
④硅灰石精深加工。开发硅灰石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发展超细硅灰石、大长径比硅灰石和改性硅灰石,形成年产5万吨生产能力。
⑤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以节能、节土、环保、废物利用为方向,大力发展多功能、安全、环保的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加快发展具有优良装饰性、耐候性和耐沾污性能的外墙保温隔热涂料。推广使用各种新型混凝土掺和料和外加剂技术。
5、化工产业
①新型石油化工产品。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产业。依托武汉乙烯主体工程,针对为其配套对接,组织实施系列延伸项目。重点以楚天化工公司为基地,发展碳酸二苯酯产品,在国内率先开发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新工艺,建成全省重要的工程塑料聚碳酸酯原料制造基地。
②高纯乙基氯化物农药中间体。依托驰顺化工公司,开发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乙基氯化物绿色生产新工艺,在国内率先实现乙基氯化物生产工艺无害化,彻底解决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废水、废气处理负荷过大难题,实施年产3万吨高纯乙基氯化物工程,使企业成为瑞士先正达、德国拜耳、美国陶氏等世界一流跨国化工企业的主要供应商。
③换代型高效紫外线吸收剂。美丰公司扩大高效紫外线吸收剂生产规模,加强绿色低成本先进合成工艺技术开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生产技术工艺水平最高的相关生产基地,形成年产换代型紫外线吸收剂1000吨规模。
④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以龙骏公司、圣康公司和高纯公司为重点,突破性发展新型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品种,重点发展新型造纸专用化学品、新型高效石化催化剂、环境友好高效水处理剂和新型纺织染整助剂等重点产品,形成年产2000吨规模。
(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及应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1、农业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繁育
突出重点产业,引进、选育、推广一批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解决一批品种繁育难点技术,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引进、熟化全雄黄颡鱼苗种繁育技术,引进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三号”,实现规模化繁苗。攻克鱼鲌、泥鳅等品种繁育技术难题,扩大福兴鲫的育苗规模。
②建立优质瘦肉猪品种选育繁育体系。应用分子标记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选育2—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规模化猪场饲养及农村散养的专门化优质瘦肉猪新品系。
③新系朗德鹅品种培育。将传统的动物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出适应区域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系纯D系3、4世代朗德鹅新 (系)配套系,培育肥肝鹅新品种,建立肥肝鹅品种繁育基地。
④阳新番鸭标准化繁育技术。发掘地方特色品种资源,纯化阳新番鸭的性状,解决阳新番鸭的标准化、规模化繁育技术。
⑤优良家禽品种选育。引进SM3型樱桃谷超级肉鸭、AA+鸡、快大鸡等优良家禽品种进行试验,选育生产性能更优、肉质更好的加工新品种及鲜食新品种。
⑥本地化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建立黄瓜种质资源库,选育适应性强的抗病、稳产、高产、优质、商品性状好、耐老耐贮运的新品种,扩大鄂黄瓜1号、3号、4号繁育规模。选育本土化的瓠杂、苦瓜等蔬菜新品种。
⑦苎麻快繁技术推广及新品种研发。推行苎麻快速繁殖技术,加快“华苎4号”、“华苎5号”等优质品种的推广。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苎麻转PSAG12-IPT基因应用研究,培育苎麻新品种,延缓苎麻衰老,提高苎麻生物学产量,降低纤维的结晶度,提高纤维的细度,从根本上解决苎麻纺织品的刺痒感问题。
⑧油茶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及推广。建立油茶品种园,选育5-10个高产、优质优良品系。熟化、推广油茶芽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加快米茶、桐茶新品种的推广,改造老油茶园,提高产量和品质。
2、优质高效种、养技术
开发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种植技术、优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重点开发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①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制定适应中南地区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的生物发酵床关键技术及工程化技术示范模式,开展不同规模的工程化技术示范。通过生物发酵床自然养猪技术的开发推广,提高猪肉的品质,实现猪排泄物的零排放,减少对环境污染。
②家禽小区健康养殖示范。研究制定适应鸡、鸭、阳新番鸭、朗德鹅等家禽小区健康养殖的饲料配制、饲养技术、疫病防治、质量控制、粪污处理等生产管理工艺规程和标准,进行产业化示范。
③优质水产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开发推广“中科3号”、异育银鲫、鳝鱼、螃蟹、全雄黄颡鱼等优质水产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开发“稻--虾”、“鱼--鳖”等生态立体混养模式。
④循环农业技术。重点开发推广 “鸡—猪—鱼(藕)”、“猪—沼—菜(鱼)”等循环种养模式。
⑤标准化种植技术。开发推广双低油菜、优质水稻、蔬菜新品种标准化种植技术。
⑥土壤改良及先进施肥技术。开发推广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建设高产农田。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3、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着眼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组织攻克一批事关农业发展大局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加速产业化,以技术链延伸价值链,打造产业链,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
①苎麻汽爆脱胶技术。与中科院北京过程所合作,研究开发应用蒸汽爆碎处理对苎麻进行脱胶的技术,提高苎麻脱胶率和分纤度,彻底解决传统的苎麻化学脱胶成本高、污染大的问题,突破制约苎麻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打通苎麻产业繁苗、种植、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促进湖北省苎麻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②花青素提取技术生产性应用及延伸产品开发。加快从紫甘薯中提取花青素技术的产业化,迅速形成规模;利用花青素具有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抗炎、抗癌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深度开发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对紫甘薯提取花青素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开发利用,减少污染源,建立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将黄石建成全国最大的花青素产业基地。
③肉类精深加工技术及附产品开发利用。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展优质安全冷却肉精深加工技术产业化研究,建立和完善冷却肉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延长保质期,减少PSE肉发生率和肉汁损失,提高质量和附加值。攻克鸡血抗凝技术、溶血分离技术,开发鸡血中SOD、血红素、蛋白粉同步提取技术,将肉鸡屠宰中的附产品鸡血变废为宝,提高有机资源利用率。
④新型无抗植物蛋白的产业化及延伸产品开发。深化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合作,加速推进新型无抗营养因子植物蛋白多肽的产业化进程,达到年产50000吨的规划。延伸开发发酵棉菜粕蛋白、肽铂金(替代血浆蛋白)、多肽螯合物等新产品,打造植物蛋白产业基地。
⑤油茶籽深加工及附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山茶籽脱壳冷榨制纯天然山茶油工艺,实现变热榨取油为脱壳冷榨制油,保持茶籽油及其伴随物的纯天然特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油茶种植业的发展,促进省级油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⑥油菜饼粕新型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与中科院油料所合作,筛选出高效降解菜粕中硫甙和纤维的安全菌株,结合外加复合酶,确定最佳菌、酶组合,开发去除菜籽粕中毒性物质发酵新工艺,通过中试放大、优化,实现菜籽粕新型饲料规模化生产。
(三)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应用
加强新型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创建一批省、市级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区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促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组织开发一批节能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①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核心技术研究、集成及应用。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合作,针对武汉城市圈高速发展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区域资源循环工程示范为重点,研发区域特征废弃资源高效转化核心技术及装备、城市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再生利用核心技术及装备、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及装备,进行有机集成,开展节能减排与区域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示范,将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单位水泥石灰石用量减少20%以上、煤耗减少10%以上、CO2排放量降低30 %以上、吨熟料发电量38度以上,水泥生产综合能耗将降低10~20%,每吨水泥熟料的生产成本节约15-20元。
②节约环保型高效特殊钢生产工艺研究。开发超高洁净度冶金技术、成分微合金化生产控制技术、分段式控轧控冷技术、大断面连铸技术、夹杂物变性技术等,优化了连铸-连轧节约型高效短流程生产工艺、连铸及红送铸坯取代传统的模铸生产工艺,同时将系统化节能、节水、降耗、环保综合技术和环境管理体系优化技术等进行有机地集成创新与集成应用,形成节约型高效特殊钢生产工艺技术,能耗降低20%以上,污染排放物降低18%以上。
③铜冶炼厂电炉、转炉渣晶相调控清洁浮选新技术研究。通过对冶炼厂电炉、转炉渣选矿小型试验研究,寻求合适的工艺和有效的药剂条件,使电炉、转炉原渣含铜品位由1~4%降低到0.35%以下。并在保证选铜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对伴生铁矿物回收、尾矿综合利用进行研究。提高选铜回收率1.5%,提高金回收率1.1%,提高银回收率1.8%。
2、节能减排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节能减排装备和节能产品,提升品牌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①利用低品位工业废渣开发特种胶凝材料及产业化。与武汉大学、中科院岩土所合作,研究利用工业生产中的低品位废渣开发出两种特种胶凝材料,有效解决工业废渣的污染难题,控制工矿生产的二次污染,主要应用于尾矿回填、电厂灰坝工程、道路工程及淤泥改性固结、软基处理等方面。建设年产13万吨S型固化剂生产线和年产7万吨E型改性剂生产线。
②采用“萃取-反萃”工艺从铜冶炼污酸废液中提取铼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通过对冶炼厂污酸废液提取铼小型试验研究和工厂扩大试验研究,寻求合适的工艺和高效的组合萃取剂与反萃剂,以及萃取、反萃、精制工艺条件,使污酸废液中铼得到有效回收,实现废中取宝,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污酸废液中铼的萃取与反萃富集比≥100倍,铼回收率≥70%,铼酸铵品位≥99%。
③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开发。研究利用石英砂、石灰、水泥、石膏等为主要原料,配以铝粉发气剂、稳泡剂等添加剂,经过浇注、静养、切割、蒸养等工艺过程制成的具有保温性能好、体积密度小、隔音良好、干燥伸缩性小、外观尺寸规整等优良性能的新型墙体材料-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该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大幅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性能。
(四)民生及社会发展重大技术开发及应用
加强民生科技的研究开发,普及民生科技的应用,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健康,维护民生安全,实现科技进步与民生优化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
1、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
重点开发应用污染监控技术、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社区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矿区生态恢复治理技术,促进山水宜居城市建设。
2、医疗卫生技术
以卫生防疫、重点专科建设为重点,加强对重大疾病和本地区常见多发病症的诊治技术研究。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增强对恶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3、公共安全技术
加强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
①食品安全技术。加强对农产品检疫检测技术研究、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食品安全技术水平。
②公共安全隐患监控及防治技术。组织对水库、尾沙坝等设施的监控及危害防范技术研究应用,鼓励和扶植本地消防企业研发高科技消防产品,加强对消防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加速消防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公共安全隐患。
③城市公共安全脆弱性分析和综合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公共安全脆弱性分析和综合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城市复杂环境下多灾种时空耦合模拟技术研究、城市脆弱性分析与综合风险评估技术与系统开发、城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基于物联网智能感知的城市典型风险综合监测系统的开发、建立,并进行示范,提高我市对灾害、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处置、恢复能力。
(五)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围绕省、市战略需求,依托黄石高校生物、环境、化工、机电等优势学科,对应用基础研究超前部署,重点扶持,力争在特色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显著提升我市基础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和以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在加大扶持湖北师范学院“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黄石理工学院“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建设一批以本市高校为依托的应用基础研究市级重点实验室。
六、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产业长期竞争力和夺取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为重点,以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产业集群化为主线,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选择现有高新技术产业中具备一定基础和广阔产业前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在产业总体布局上,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做高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稳步发展低碳技术产业。
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以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和绿色节能为主题,突出“大、特、专、精”特色,提高产品设计水平、系统集成水平和性能价格比水平,切实增强产品为国家重点骨干工程配套能力,顶替进口能力,为所装备产业的设备升级换代能力,建成我省重要的装备开发制造基地。
①新型数控成型成套装备。以锻压、华强和华信公司为骨干,以精密高档数控锻压成套设备为发展方向,促进数控液压转塔冲床、数控液压精冲机,数控螺旋压力机等产品提高性能,扩大市场,综合性能水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开发成型动态压力补偿技术,精密在线检测技术,反弹量反馈自动修正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现基本取代进口,建成国际一流的重型数控成形机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600台(套)。
②高精度数控无切削金加工设备。以华力公司和华强公司为重点,发展高精度,少切削或无切削的高精度金加工设备,满足国家重点工程的迫切需求。在黄金山基地建成全国唯一的数控转塔冲床,数控精冲机,数控多工位精锻机,数控多向精锻机和数控船体肋骨成型机开发制造基地。产品全部填补国内空白,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生产能力达到200台(套)。
③数控激光加工设备。以黄锻公司、华裕公司和长鑫公司为重点,发展激光加工设备。重点开发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激光热处理设备、激光打标机、激光图案转印机和激光制版设备,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激光加工设备制造基地。黄锻公司通过在引进比利时LVD公司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发展用于大幅面厚板高效、精密切割加工,具有高效、复杂形状成形、环保、加工成本低等优势的大功率数控激光切割机,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台(套)。
④涂镀层加工成套装备。依托山力公司,以产品大型化、柔性化、信息化、清洁生产、节能为发展方向,优化20万吨以上涂镀层加工成套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热镀铝锌带钢和热镀铝锌硅稀土合金带钢生产成套装备。加快高性能硅钢冷轧生产线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集成,尽快实现技术本地化和工程化。开发专用集散式信息控制技术、新型耐高温合金材料和高效多级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控制锌花技术和改善控制板型等关键技术。建成国内涂镀层成套设备制造主要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20台(套)。
⑤高速动车组检测成套设备。以邦柯公司为骨干,提高动车自动检测设备产品的可靠性、智能化水平和系统解决能力,促进轴承轮对自动检测智能存取优化选配系统,轮对自动检测系统,轮对轴颈自动检测系统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发展货车技术管理HMIS工位级系统,促进产品由传统铁道领域向公路运输和通用智能仓储装备方向拓展。开发动车用手推式轨道测量系统、铁路基础设施图像检测系统,实现在线故障检测,自动识别环境灾害。在国内率先发展用于重载列车的非接触式钢轨磨耗车载动态测试仪,替代低效高危的手工检测方式,年生产能力达到200台(套)。
⑥智能输送装备。以三丰、中城、邦柯和奇迅公司为重点,建设智能输送装备产业集群,促进产品由汽车制造领域向轻工、港口运输、服装和工程机械等领域扩展。攻克数字化仓储集成技术,开发柔性和模块化数字化仓储系统。重点发展智能化立体库,促进仓储技术装备从落后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现代化物流智能化管理跨越。支持黄石中城输送设备有限公司在解析德国杜尔公司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创新,开发高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的大型客车生产智能输送系统,实现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激光导航、高抗噪信号传输和智能机械手等技术集成创新,开发具有自动寻址、自动编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功能的智能无接触地面智能小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⑦纺织机械设备。以宏翔机电公司等企业为骨干,以提高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和精细化整理性能为方向,开发纺织产品精密在线检测技术,引进开发激光制版和喷射印花等图案数据处理技术和新型抗皱整理技术,发展个性化高装饰性纺织生产装备。重点攻关高效短流程退煮漂联合机、直辊丝光联合机、连续热熔轧染冷染联合机,实现顶替进口,形成年产150台(套)生产能力。
2、新材料产业
以精细化、高功能和复合化为发展方向,开发一批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促进材料产业升级换代,使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市具有突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①重大装备关键部位用钢。新冶钢公司瞄准国家重大装备发展需求,开发能满足重大装备关键部位特殊性能要求的新型特殊钢结构材料,改变目前此类钢种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开发生产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电站锅炉用钢、高速铁路用钢、汽车关键部件用钢、海洋船舶系泊链用钢、石油钻井用钢、工程机械用钢、军工航天用钢七类产品,达到铁路用钢高速、安全;汽车用钢轻量化、性能可靠;锅炉用钢耐超高压、超高温、超低温;石油用钢强抗腐蚀性等特殊要求,取得系列专利技术,形成年产80万吨生产规模。
②精密铜结构材料。以中铝铜板带公司和鑫鹏公司为基地,开发高效脱氧技术、在线精密淬火技术、应力高均匀度控制技术和精密半连铸技术,延伸发展高精度、高表面质量、高均一性和高稳定性电子级铜结构材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铜基板和精密仪表漆包线等精密铜结构材料,建成全国最大的集成电路用铜基板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万吨生产能力。
③新型高温合金系列材料。依托山力大通热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发展具有抗高温蠕变、抗渗碳、高耐蚀和经久耐用的高温合金炉管材料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石化和冶金行业高温合金炉管开发制造基地,改变该材料长期依靠进口状况,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形成年产1万吨生产规模。
④高强度纳米材料改性轴瓦。以湖北安达公司为骨干,开发国内独创的发动机轴瓦电镀和喷涂技术,大幅度提升轴瓦强度寿命及传递力矩性能,建成全国最大的纳米材料改性轴瓦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亿片生产能力。
⑤纳米级铬盐材料。以振华公司为依托,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纳米级铬盐的规模化生产技术,攻克纳米级铬盐制备中细度均匀化技术和材料分散技术等技术关键,扩大应用范围,形成年产1000吨规模。
3、信息产业
立足基础,突出重点,引进开发一批急需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引领作用的技术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这一产业长期徘徊的局面。
①新型磁卡。以捷德金卡公司为基地,以多功能、便捷化和高可靠性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多功能高性能IC卡,高可靠性射频卡,适应中小学生要求的饰物型交通卡和高装饰性异型卡等新型磁卡,形成年产5000万片规模。
②电子触摸屏。以瑞视公司为重点,发展用于移动电话、手提电脑和汽车卫星导航系统等领域的电子触摸屏产业,建设中部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中大规格电子触摸屏研发和制造基地,形成年产12万平方米电阻式触摸屏生产能力。
③物联网技术。以湖北科力通公司为重点,与湖北师范学院合作建立黄石市物联网技术中心。以中心为基地,开展先进适用物联网技术产品的引进开发,着力发展应用于智能建筑、环境监测、工业监管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物联网产品及系统。
④PLC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科威公司为基地,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通用性好,性价比高,可用于大多数工控场合的PLC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加快PLC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应用规模,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和替代进口产品能力,提高控制单元的通用性和为机电设备配套的复合能力,重点发展应用PLC的纺织机械控制系统、电力控制系统和港口设备控制系统,形成具有独占技术的优势产业,使产品生产和推广规模提高到10万部。
⑤电力智能化控制装备。以网安公司和久丰公司为重点,发展远程控制高压无功补偿装置。攻克远程实时在线监测、自动分析和优化调节技术,完成产品标准化,取得独占技术优势。开发能实现动态补偿并且补偿响应速度快的电网有源电力滤波器,填补国内空白,促进传统电力滤波技术及设备的升级换代,形成年产50万台规模。
⑥光通讯元器件。以晨信公司为骨干,发展高可靠性光纤活动连接器,促进主导产品LG型、PC型单模和多模陶瓷插针质量上档,降低成本。开发光无源器件,新型光分路器和光分波器等新产品。引进和开发二氧化锆材料国产化技术、陶瓷插芯中心轴偏心量控制技术和光讯号精确传递技术,形成年产5000万只规模。
4、节能环保产业
着力于将节能环保产业建设成为新的高附加值主导产业,继续做强节能产业集群,形成核心品牌。做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成套技术设备、工业烟气脱硫成套技术设备产业,发展一批相关拳头产品,使之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规划末期形成100亿元产值规模。
①高效换热设备。以登峰公司、斯瑞尔公司和中海公司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效换热器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制造精密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快车用双侧栅格强化扰流空空冷却器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发展高档车用散热器、军用车辆散热器、为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配套的换热器,完成70万千瓦水电机组换热冷却系统国产化,形成水电机组换热冷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新型换热工质技术、换热器防渗预警技术、负压系统防泄漏保护技术、双管系统高可靠性技术和冷凝器防堵塞技术。形成国内技术水平最高、产业系列最宽和研发能力最强的换热器开发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50万台生产规模。
②高效环保装备。以徐风公司、京鑫公司和蓝天公司为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成套技术设备、工业烟气脱硫成套技术设备产业和玻璃钢高效除尘除酸雾设备,重点促进模块化组合除尘设备、高压静电收尘器、宽间隔高压除尘设备、长袋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和湿式反冲收尘装备成为拳头产品。发展对5微米以下微尘起作用的大型反吹风和脉冲清灰袋式除尘器,形成设备总成制造能力,形成年产1000台生产能力。
③节能炉窑。以市节能设备厂和天达公司等企业为骨干,以高效、节能和低环保负荷为技术发展方向,发展高效节能退火炉、煤气发生炉和干燥炉三大主导产品,促进产品标准化,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发展为国家冶金、石化和能源工程配套的专用型产品。开发高效流化床燃烧技术、热工数值仿真技术、煤、气、电多种能源快速转换技术、高效余热多级利用技术,形成自有系列专利技术,形成年产1万台生产能力。
④高效节能环保磁感应无极灯。以奇明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磁感应无极灯,实现寿命是普通白炽灯的100倍,成本只相当于进口同类产品30%。利用该产品已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的有利条件,迅速扩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年产100万只生产规模。
5、新能源产业
以清洁能源、低碳排放制造和节能减排为重点,立足基础,适度超前,积极在有基础领域加强低碳产业布局,稳步促进低碳产业形成和发展。
①风电配套材料及部件。促进风电配套产业形成壮大,发展在我市已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专用抗疲劳风电轴类用钢,高耐久风电调速摩擦材料,高可靠性风电换能设备,大直径风电叶片和高耐候性风电专用电缆等配套产品,使我市成为全省重要的风电配套材料及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②30兆瓦光伏发电集中示范工程。以实施国家“金太阳”工程和建设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为契机,以金伏公司为基地,实施全国规模最大的30兆瓦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实现年发电量为423.28万千瓦时,年节标煤1.3万吨,减少碳排放3.4万吨。
③风光互补照明设备。以东贝太阳能公司和科华公司为依托,发展风光互补型路灯照明设备,形成年产1万套整机、2万套风机扇叶等配套件规模,建成相应制造基地。
④太阳能控制逆变一体机。依托东贝太阳能公司,开发太阳能和风能控制逆变一体机。该设备应用高频逆变技术,实现控制、逆变和储能一体化,为太阳能电力系统提供智能充放电控制及直交流逆变功能,达到太阳能电力最大化转换利用,形成年产2万台生产能力。
6、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
开发引进转化一批先进生物技术成果,巩固和发展抗癌药、激素中间体、硬膏剂类药的产业优势,培育原料药产业,进一步壮大功能食品产业规模,培育新的生物技术产业,形成较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①新型激素中间体和黄姜皂素微波提取新工艺。以芳通公司为重点,加大激素原料药延伸开发深度,发展20种高技术含量激素药中间体,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激素中间体生产基地,预期形成年产500吨生产规模。开展微波无溶剂加热萃取皂甙技术研究,开发黄姜皂素微波提取新工艺,降低能耗,提高收率,缩短水解时间,大幅度降低用酸量,攻克传统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促进黄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新型心血管药。以三九、飞云、朗天公司为骨干,发展新型心血管药物产业,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杏黄酮系列药物生产规模进入国内行业前列,形成年产1亿片生产能力。
③抗癌新药开发及产业化。以飞云公司和华源公司为骨干,发展脂质体和靶向给药等新剂型羟基喜树碱等抗癌药,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复方盐酸曲马多注射液及新型抗癌药奥砂利铂、吉西它滨等,形成特异性抗癌药、广谱性抗癌药组成的抗癌药产业集群,提升我市抗癌药的市场竞争力。
④紫甘薯萃取花青素。依托紫鑫生物公司,从紫甘薯中提取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抗炎、抗癌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的纯天然食品色素——花青素,深度开发其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延伸产品。预期年处理紫甘薯2万吨,年产青花素100吨,建成全国最大的紫甘薯萃取花青素生产基地。
⑤新型无抗营养因子植物蛋白多肽。依托湖北邦之德公司,采用先进生物技术,开发新型无抗营养因子植物蛋白多肽。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辟我国饲料优质蛋白新的广阔来源,形成年产5万吨规模。
⑥原料药开发及产业化。以世星、福尔泰、美升公司为骨干,研究开发国家三类新药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原料药新工艺,通过GMP认证;开发以3, 4, 5-三甲氧基肉桂酰氯为起始原料,用丙酮取代一类毒性溶剂无水苯作为成盐溶剂,采用一步对接反应制成桂哌齐特游离碱,然后与马来酸成盐制备马来酸桂哌齐特的合成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20%,产品收率达到45%以上,并实现产业化。
⑦膏剂新产品研发。以卫材公司为骨干,研究新型膏剂基质,提高膏剂使用舒适性和给药效果;优化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剂凝胶基质成分配方和生产工艺,建成全国前列、省内规模最大的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剂生产线;开发温胃止痛膏,实现胃病的内病外治等,提升膏剂的技术水平,壮大膏剂产业规模。
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依托劲牌公司,以我省优势中药材淫羊藿、丹参、葛根、仙茅、黄精、五加皮共6种药材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技术;开发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研究以中药有效成分为指征的组方与配料技术,设计开发功能食品2-3种。
⑨中药保健酒稳定性防控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依托劲牌公司,研究中药保健酒在生产及货架期内的质量变化规律、沉淀发生机理,建立中药保健酒的稳定性预测方法,形成一套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中药保健酒稳定性技术操作规范。建立中药保健酒稳定性环境模拟实验室,开发工业化批量生产、质量相对稳定的中药保健酒稳定性核心技术,彻底解决保健酒在货架期内沉淀现象,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七、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以“三园一带”为重点的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孵化器联网”和“服务机构进区”工作,重点扶持智能物流装备、高功能涂镀板、高效换热器、节能节材压缩机和高端医药中间体等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一批省、市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区。
2、农业科技示范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庄园,以新技术、新品种为基础,以技术集成和规模化经营为方向,探索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低成本、高效益、优品质、可持续的城郊型农业发展模式;继续支持率洲东风农场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能力,完善先进适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功能;加大对苎麻、油茶、家禽等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引导产业科技资源整合,搭建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打通产业链条,以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单项技术示范、技术集成示范、产业化技术示范、产业链技术集成示范等构成的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体系,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制定全市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完善政策,指导发展。不断强化国家级创业孵化器—黄石磁湖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骨干作用,因地制宜建设下陆区循环经济创业服务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性孵化器。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与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融合,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功能。把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成为支撑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结合部。
4、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各县(市)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带动全市产学研科技合作全面深化发展,为建立区域性、综合性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提供新经验。以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重点,建立一批产学研紧密合作型的公共研发平台。创造条件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在示范基地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院、重点实验室、博士工作站、教授(院士)工作室、研究生实习基地等产学研结合机构。
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1、科技创新主体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创新型企业活动,探索各具特色的企业创新有效模式,培育一批绩效突出、示范性强的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组织申报省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和长效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应用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一批“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跟踪支持一批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成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重点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黄石市政府科技顾问团成员单位为依托,以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技术创新路线为指导,大力扶持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其成为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在继续抓好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同时加强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申报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或取得国家、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扶持。
3、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国家级示范中心--黄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省级示范中心--大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各县(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以综合类和专业类服务机构为骨干,以行业协会为补充的全市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按照“各具特色,各专所长,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方向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综合类中心要整合科技部门资源,针对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专业类中心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有效通过体系优势,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提高 “集聚式、专业化”服务的能力;行业类中心要依托行业协会和院所高校的创新优势,着力培育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标准制定的实力,提高 “全程式、差异化”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以服务园区、服务产业集群为主要对象的“两服务行动”,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运行新机制和服务新模式。
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省、市级专家的遴选续聘、管理考核和后台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阳新、大冶地方农技信息服务中心和基层站点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生猪养殖、植保机防、水产养殖等市级专业应急服务分队的作用。依托有实力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选聘地方特色农业服务专家,建设区域应急服务分队,建立灵活、快速的反应机制,提高突发情况下及恶劣天气下的应急服务能力,为农户提供高效率的“产、供、销”全程服务。
4、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在巩固发展科技信息、科技咨询培训等基础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重点建设机电产业链协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智能物流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装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生产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充实专利信息平台,充实原有6大类专利分类导航功能,增加无效专利数据库、外文翻译系统、在线专利分析系统等新功能,将黄石专利信息平台打造成湖北专利服务的知名品牌。
5、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工作。不断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积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创造条件设立黄石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注册成立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和科技信用担保公司。不断完善科技部门与银行紧密合作的科技融资服务平台,强化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服务平台,搭建科技信用担保服务平台,优先扶持种子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上市后备企业。探索性开展科技保险工作,用财产保险产品、寿险和健康险产品、信用保险系列产品多方位、全过程地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研发、人员、贸易链等方面的风险,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集纳信贷交易、担保等信贷信用信息,以及工商、税务、环保、水电气、质量诚信、公积金缴纳等基础信用信息,推动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为企业开展信用评级、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提供支撑,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金融结合的长效机制。
6、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相协调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深入开展区域专利成长工程,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区域、产业和企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将知识产权作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和申报科技项目的重要依据,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强化县(市)区、开发区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引导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协调制度。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利信息检索专业技能培训,充实专利信息平台,将专利信息检索与科技项目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本市及鄂东南地区提供专利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强化中小学知识产权启蒙教育,培育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
7、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努力造就一支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大批一线创新人才组成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氛围环境。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信息服务、产学研结合等综合措施,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科技创新团队。深入开展从高校教师中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将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建立特派员人才后备库,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派出规模,提高派出人员素质。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或领办企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积极做好对科技特派员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8、科技创新奖励体系建设。积极组织申报省及国家科技奖励。强化以科技突出贡献奖、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奖、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以及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奖、优秀科普工作者奖为主体的市级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鼓励各县(市)区政府相应设立科学技术奖,鼓励卫生、教育、农业等战线设立行业科技进步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奖,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科技奖励体系。改革科技奖励的评审制度,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九、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1、深入实施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从2010年起,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市、州、县政府推进科技进步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发布全省各市、州、县科技创新白皮书。同时,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年度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决定精神,深入实施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引向深入,落实到基层。
2、深入推进黄石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科技工作会商机制。黄石市政府定期将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科技活动等定期向省科技厅通报,争取省科技厅的支持;省科技厅定期将科技项目扶持重点、拟实施的重大科技工程等情况向黄石市政府通报,加强对黄石市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3、全力推进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充分利用我市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交通便捷、产业对接点多等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与东湖示范区的创新合作,广泛吸纳东湖示范区的创新资源,大幅提升我市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
4、营造创新政策环境。在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既定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研究和制定必要的地方政策:一是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二是科技引领和支撑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策;四是深化产学研科技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政策;五是加快科技园区发展政策;六是科技投融资政策;七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政策;八是发展和提升科技服务业政策等。
5、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重点宣传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科技企业家、一线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全方位宣传我市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着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原则,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消防安全等民生科普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养,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